本期嘉宾丨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PART 1.
UCMT :您认为组织(参与)管理科学论坛的意义是什么?
席酉民 :我认为论坛举办的意义就是把关心会议主题的人集中在一起分享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产生新的见地,论坛最重要的目的是讨论新事物,产生新思想。
如果参与者有思想、有洞见、善讨论,论坛将是一场精神盛宴,新观念或新思想的市场,与会者会受到启发、完善观点、调整思维、甚至改变行为。
按构建主义理论来讲,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你改变了什么?通过听、思考、对话,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以上海管理科学论坛为例,就是试图让参与论坛的管理研究和教育的学者以及实践家,通过论坛交流,能够改变并升级,帮生活和事业变得更好。
PART 2.
UCMT :您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管理”?这与您的分享有何关联?
席酉民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时代,首先是全球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局部战争不断、东西方理念冲突、全球供应链割裂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张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很强的战略视野和更高的格局。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科技·文化与管理”,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人才与教育,国家的战略是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因为在全球这么大张力情况下,国际合作、国家交流面临严重障碍,克服困难、迎接挑战,需要每一个人、组织的发展能力、创造性和智慧,其背后的基础就是教育、人才、科技、文化和管理。
实际上,教育、人才、科技、文化和管理是社会运营,特别是创新发展最基本的东西。若能帮人们对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和驾驭,一定会对我们突破目前的困难有帮助,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会受益。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探索数字智能时代下我们的产业、人才和教育怎么发展?我们的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我重点阐释了这几年不断研究的“生态化”和“产业家”概念,其中“生态化”就包括了产业的技术、科研、文化和管理,而“产业家”则是数智时代急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需要关注和培养的新型领导人才。这种人才的孕育需要在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行业造诣的熏陶、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创业家精神培育,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我的演讲围绕着这些新概念以及新形成的生态管理理论,对数字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产业走势进行了预判,分析了当下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挑战和出路,以及我们应对的策略。预判的基础是社会正在发生的范式革命,亦即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改变,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人才的需求和相应的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比如在座的记者,未来怎样才能活得更好?如果只是简单地写新闻稿,当下的人工智能会比你们写得更快甚至更好,明确主题后AI只要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如果觉得需要改进,你再给它进一步提示,新的升级版很快又出来了。那记者怎么活在未来?
未来所有的人必须学会新的生存方式,首先在你感兴趣的领域里,必须有深厚的造诣,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以记者为例,要写出更漂亮、更具创意的东西来,一定要有想象力、创造性、深厚造诣,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这样才会有独特视角,更有创新的立意,以及高水准的与机器合作的能力,才能写出令人叫绝的文章,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扩展自身生存的空间。其次,未来的生活方式是社群化,用你独特能力和价值融入社群,或吸引大家形成社群,进而放大你的价值。最后,如果你更加强大,还可利用你的独特价值去创造和营造生态,通过共享、共生和共赢创收生态红利,进一步放大你的价值和发展空间。
PART 3.
UCMT :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新的时代以及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
席酉民 :未来的企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型企业,橄榄型企业(生产很强,营销和研发不强)、哑铃型企业(营销和研发很强,生产主要外包),他们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企业要活下去,不是什么都要做,而是一定要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哪怕再小,这将是未来企业的生存之道。
如果企业没有在某个领域里有独特的价值,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其发展基本上没有希望。当企业有了独特的价值和竞争能力,即使暂时不够强大,但那些需要你的独特价值的各种各样的企业就会走近你,你就有机会进入各种各样的生态。如果你的能力足够强大,你还可以主动营造生态,就像华为现在的自动驾驶一样。华为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独特能力,可以造福其他汽车企业,但因其过分强大,让汽车厂商惧怕被华为控制,为了营造更大生态,华为选择了走出去,联合其他厂商成立独立的公司,从而形成一个同盟军可以共享的智能驾驶平台,通过扩大生态造益更多的企业。
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不难看出,华为自身的发展也是在通过自身独特能力的不断强大营造自己的生态,智能驾驶只是其中一个小生态。所以,如果那天看到华为又发布了一个什么新技术,千万不要觉得大惊小怪。因为华为目前在全世界布局的研究网络、上万名全身心投入研究的博士、上百个基础研究的中心,还有众多合作伙伴的研究团队,这个庞大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生态体系,正在通过共享、共生、共赢(生态机制)协同创新,随时可能会冒出新东西,不时地涌现新技术,目不暇接地创造新惊喜。
所以对企业来讲,在生态时代,一定要记住三条:第一条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不管大还是小,只要你独特,能够创造价值,就有人需要你。第二条,以你独特价值进入社群或产业链或某种需要你的生态,放大你的价值。第三条,如果您足够强大,你可以主动制造生态,吸引更多资源和要素,收获生态红利。
总而言之,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未来的生存之道关键是形成自身的独特价值,如果没有独特的价值,你将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
PART 4.
UCMT :您如何看待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席酉民 :出海对于企业来说既是趋势又有困难,企业出海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资源、产能、市场的不平衡,世界需要合作,这也就是企业为什么需要国际化、全球化的原因。比如说,当下中国在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高铁等很多领域有优势,且产能过剩,需要走出去。全球合作、协作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命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当下就面临严重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种种障碍,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全球供应链撕裂,一些国家技术上的封锁和不少国家发展的内向化,甚至政治上的打压和战争的威胁,但人类和世界发展趋势和需求仍在哪儿!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在很多领域,以市场换技术,形成了强大的外向型经济,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对国际市场有极强的依赖性。目前供应链一断,外部市场一萎缩,我们就需要重视内销,不得不走向“双循环”发展格局。但疫情和地缘政治引致的全球经济调整,使内需不旺,外部受压,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产能过剩严重,出海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所以,现在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如何突破障碍走出去。尽管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市场都给想出去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机遇仍然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智慧把握。首先你要选定朝哪儿去,那个地方有没有市场或需求,政治社会是否稳定,地方的配套设施是否发达,你和当地的文化能不能融合,有没有合适的人力资源,劳动成本可否接受等等。
其次要考虑企业家的驾驭能力、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企业家的跨文化领导力。简单来说,国际化,全球合作是事物发展的本来性质。但是在新背景下,走出去不只是一个脱困之路,或者是解决目前压力的路线,也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肯定会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就看我们企业界的驾驭智慧了。
PART 5.
UCMT :以您的角度如何看待新技术快速涌现的现象?
席酉民 :永远不要抱怨技术跑得太快,世界跑得太快。因为你抱怨没有用,它不是按你的抱怨来行事的,技术迭代就在那儿,它也是由一群人来推动的,由商业模式推动的,所以我们唯一策略是拥抱它,拥抱它的基本的思路就是终身学习,持续改进,让自己能跟得上技术的变化和进步。如果自己本事比较大,也去加入到创造的行业里边,这样才可以有更好的未来生活。否则你很可能被时代淘汰掉,这是我的基本态度和观点。
当然,在这个技术快速涌现和迭代的时代,一定会出现很多花哨的短命的技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代表着未来趋势?包括怎么判断未来?我在今天演讲中强调,我们要翱翔在未来的天空,首先要学会未来导向,努力判断世界的走向和把握可能的趋势,从而准确定向和定位,这需要我们拥有比较高的素养、品格、世界观和格局。
比如我讲到,尽管目前反全球化声浪较高,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反全球化会肯定成功。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目前由于政治、战争等各种原因,可能处在一个黑暗的时期。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信念,目前越是困难,全球化的价值就越大。如果能够能坚持住,而且有办法突破,就可能是未来的引领者。
对技术的判断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类生活的认知、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认知、对产业可能形态的认知越深刻,就有助于你判断未来潮流,也会帮你判断那些技术和知识有生命力,那些会火一把,但很快会被淘汰。
PART 6.
UCMT :您对于企业家如何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有哪些建议?
席酉民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首先要看企业家有没有对其从事行业的清醒认知以及做好的信念;其次是有没有将发展的故事和信念转化成了一套团队和员工理解且接受的组织理念;第三是有没有适应未来趋势的明确的定向和定位,即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愿景、使命和可能创造的价值;第四是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这样的发展;第五是有没有保证长期发展的布局和形成了相应的生态;第六是是否打造了相应的治理和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团队、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等。
治理和管理是相互配合的,就像弹簧,治理控制太多,管理创新就没空间了;反之治理的弹簧放松了,管理也可能就乱了。例如,同样的产业,有的人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有的企业每况愈下,不是定位或产品错了,也可能不是治理模式错了,而是管理没到位。企业的布局、运行、管理、知识和技术平台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其定位和价值,有时均取决于其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设计及默契。
另外,如果上述做到位,企业的整体形象、品牌和文化就会吸引人,即使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大家也愿意同舟共济。否则,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